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关注点
郭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大部署,并以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前瞻时代眼光,提出“坚持‘三个第一’、实施‘三大战略’、开辟‘两新方向’”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把党对当代科技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
回望百年党史把握兴国之要。重视教育、支持科技、关爱人才,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从“吃水不忘挖井人”到延安自然科学社,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鲜明体现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党的二十大以强大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坚决担负起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时代责任,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
完善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篇、一体设计、贯通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对这一基础战略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系统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坚持党管人才,是党中央统一领导的核心要义,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政治保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必将迎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破浪前行。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人才引领驱动科教协同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我们指明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科教改革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克服改革倦怠,以自我革命的胆略信心,不断破除教育协同创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束缚,把蕴藏在各类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人才引领驱动的时代浪潮。
开启国家创新体系效能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勾画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定位布局,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纵深推进科技体制、科技评价改革,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科技体制、科技评价改革是“点火器”,也是用好科技这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快变量”,把握“科技热战”历史主动的不二选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通过深刻的效能革命,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平战转换”动员能力,锻造“夺隘拔哨”的科技人才队伍,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创新伙伴关系,打破产学研边界藩篱,形成适应创新变革的新型举国体制。
坚持“四个尊重”为党和人民事业集聚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观点方法。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人才引领驱动的关键在于尊重人才的创新创造。要切实扭转“项目、帽子、表格”式管理方式,简政放权,破除各种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打破学术“山头主义”,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一切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四个面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了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基点在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以精兵策略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关键。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浩荡脉动,从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四个方面高度概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阐述,明确了把握“四度”发展趋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主战场所在,为我们在新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和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中,把握原理、掌握方法提供了指引。领域之“新”,源于跨学科深度交叉,根技术广泛集成、开枝散叶,“高原”之上形成“高峰”;赛道之“新”,集中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渗透,数字、生物、能源、太空等经济科技领域方兴未艾,“两新”共同推动世界进入崭新的创新密集时代。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多极化发展,跨界创新、无边界组织创新催生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竞赛中,传统竞争格局和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颠覆,故步自封、刻舟求剑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新是第一动力,开放是活力源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必须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作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设施”,对内贯通产学研协同枢纽,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对外畅通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联结渠道,依托我国具有的巨大、多元应用场景,加速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新型开放创新格局。
自信自强繁荣发展创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鲜明指出了科技界奋力创造的精神所在和价值坐标,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科学的成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党领导科技发展的百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更是引领时代风尚的精神文化先锋。坚持行为世范,践行优良学风,以所研报效国家、以所学服务人民,高举服务大众的科学旗帜,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勇做创新文化的旗手,奋力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开启了科教兴国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行动指南,更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根与魂”。我们既要对其中深刻蕴含的“大道理”了然于胸,更要以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不断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不畏难关、敢拓新途,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牢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主动,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通途大道。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部长】
如何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刘明熹 万劲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新时代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目标任务,到“十四五”时期末,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岗位使用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
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大幅增长、素质不断提高,为制造强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一项项巨大成就背后,活跃着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身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战略支撑。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基础、最重要的路径,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逐步成长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十年来,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两次调整专业目录,淘汰落后专业108种,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更新幅度超过70%;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人才强国的关键支柱。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明确将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成为制造业水平向高端迈进的关键制约。我们要抓紧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完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明确政府、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角色定位,推动各方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形成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等制度。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完善高技能人才服务体系。支持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二是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可直接认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有效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建立以国家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引导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加强休假疗养、研修交流和节日慰问等方面保障,提高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可与认同。
三是强化高技能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与政策保障。坚持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各级政府要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等基础工作,开发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与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
来源:学习时报
转载:理论网